公司新闻
教育变天!这条“超卷”的赛道突然就凉了?
  • 高考数学145分比奥赛金银牌更香?

  • 竞赛生一夜之间被多所高校 “抛弃”?

近日,25年强基计划虽迟但到。

截至目前,已有北航、北理工、农大、东大、大连理工、华南理工等6所高校发布该项招生计划。

与往年相比,今年强基发生重大调整。其中最重磅的消息,莫过于北航、大连理工、东大等校突然取消了奥赛金银牌的破格入围资格。

此前,金银牌曾是竞赛生冲击顶尖高校的“硬通货”——只需达到一本线即可入围校测,甚至直通复试。

但如今,竞赛升学的路收窄了,高考生“降分”进入强基的路变宽了。

专业人士表示,这是强基计划一个带有风向标意义的重大变化,对普通高考生来说或许也是超级利好。

它更看重“高考硬实力+学科特长+校测实力”,把更多机会留给一些高考总分没有那么高,却在基础学科、新工科上有志向、有兴趣、有天赋的考生。

强基为何突然“变脸”?今年强基还有哪些变化?新增哪些招生亮点?带给家长哪些教育启示?具体内容一起来看——

竞赛生要“失宠”?

部分高校取消了执行了5年的金银牌破格入围政策,曾经“超卷”的竞赛赛道,是要凉了吗?未来奥赛金银牌的含金量会降低吗?

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。

一方面,五大奥赛仍然是目前所有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赛事。只要入选国家集训队,就相当于拿到了清北入场券。

另一方面,这一调整的底层逻辑,是要弱化竞赛与升学挂钩,加强高校招生自主权,强调兴趣驱动的教育本质。具体来说,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:

去功利化。

凭借竞赛保送清北,这是一条非常逼仄的通道。

从预赛突围到省队,从省队选拔至国家队,再从国家队征战世界奥赛,这条晋级之路如同过筛子,每一层都只留下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,最终通过竞赛圆梦清北的,更是凤毛麟角。

为了避免部分家长逼着孩子冲金夺银,把孩子赶上“华山一条路”,甚至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。部分高校及时调整方案,把竞赛成绩作为“加分项”而不是“免试券”,有助于选拔真正热爱强基专业的创新人才。

强基方案更加务实。

讲真,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得主向来是清北的“囊中物”,其他985高校很难抢得过。

当非清北院校没有几个“漏”可捡的时候,倒不如取消了形同虚设的“破格入围”,务实地向更多高考生敞开怀抱。

加强高校自主招生权。

强基的核心逻辑是高校自主选拔,而非依赖奥赛评价体系。而且,“轻奥赛、重校测”,更有助于各所高校依托本校特色,选拔和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。

新增专业瞄准国家战略

从目前公布强基计划的六所高校来看,今年强基计划还有其他两个变化。

强基专业扩容,瞄准国家战略。

39所985高校,作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,势必要扛起科技强国、教育强国的大旗。

说白了,就是国家需要什么人,高校就赶紧培养什么人。一起来看新增了哪些培养方向——

北航

新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:含测控技术与仪器、量子信息两套培养方案,依托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培养。

应用物理学专业新增电子科学培养方向。

航空航天类专业新增飞行器制造工程、空天材料培养方向,取消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方向。

北理工

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:立足于国际材料领域发展前沿,适应未来高能材料领域安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。

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一套培养方案:依托自动化学院进行培养,面向智能科学科技发展前沿,以“AI+机器人”为培养特色。

应用物理学专业新增一套培养方案:依托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进行培养,面向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。

大连理工

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。

数学高分“破格入围”高校又增一所

去年,北理工、中山、吉大、大连理工、西北工大等高校官宣把数学高分考生作为破格入围对象,预示着数学单科为王的时代拉开帷幕。

今年,中国农业大学加入这一行列,只要高考数学科目成绩达到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(不含任何政策加分)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6倍以内的考生,可破格入围。

可以预见,凭单科高考成绩破格入围,可能成为高校强基计划的趋势。

专业人士指出,AI时代,数学将会孩子们需要重点发力的学科。因为,AI创新的核心,离不开数学的建模和算法设计。

建议走强基路线的孩子,先把基本概念弄清楚,再尝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多琢磨知识点融合的综合题目,多攻克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难题。学有余力的还可以尝试一下大学先修,站在更高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家长有哪些教育启示?

孩子慎入竞赛赛道

必须承认,打竞赛多多少少还是需要拼天赋的。

但现实是,但凡理科成绩不错的,或多或少都会学点竞赛——

有的跟着校内教练,有的校外报班,有的参加寒暑假集训,有的甚至会“脱产”打竞赛。

令人担忧的是,有些孩子在追求竞赛成绩的过程中,砍掉了兴趣爱好,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的参与度几乎为零。他们长期浸泡在单一评价体系里,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都可能变弱。

经济学里有个词叫“沉没成本”。当金银牌破格资格从39所985高校渐渐变少,那些投入数年却无缘国集的孩子,面临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打水漂,更是情感上的难以承受之重。

所以,如果孩子不是国集的苗子,与其让他成为庞大竞赛分母中的一员,还不如尽早断舍离。

鼓励孩子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上,就像王兴兴那样,通过自我探索、反复试错,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。

强基专业≠就业“天坑”

近年来,强基计划正逐渐从传统的基础学科向新工科、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发展。在专业选择上,跟着国家重大战略走,孩子未来的发展大概率不会太差。

需要提醒的是,强基目前一个人还是只能填报一所高校。那些新增的专业和培养方向大多是大热门,但孩子在拥有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,也要评估竞争烈度和可能的强基入围分数。

化学不要轻言放弃

从目前发布强基计划的几所高校来看,理工科方向还是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是化学不计入北京中考成绩的第一年。

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:不能不考什么,就不学什么。

毕竟,化学在高考志愿填报和强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。

学习不是短线而是长线,规划不能只看当下,更要关注长远。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初中就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好好学习化学。

要凉的不是竞赛,而是家长的功利心态。

强基计划的调整,看似是给竞赛降温,其实是对育人体系的纠偏。

有个家长说得特别棒,相比竞赛路,我更愿意让孩子拥有——

  1. 运动场上和小伙伴们大汗淋漓的拼杀。

  2. 独处时阅读的宁静和那会心一笑。

  3. 和家人外出踏青游玩的幸福。

  4. 充足的睡眠。

  5. 发呆的片刻。

春天来了,正是新一轮播种的好时机。

好好想想怎么让孩子走好自己的路,也许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。